第14章 各有所思(2 / 2)

“先生就是我们的明灯,没有您照亮前程,我们不知道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!”

……

一时间,听着众多弟子的呼声,刘备、曹操、孙权、诸葛亮尽皆动容。

他们听了这些话,方才知道,时镇创办了德胜书院之后,竟然还做了这么多事情!

救济流民,垦荒建厂。

却不图回报,直接把农田、工厂送给了这些百姓。

这种胸襟、这种气魄,曹孙刘三人扪心自问,是绝对没有的。

尤其是见识过钢铁厂规模的孙权和刘备,更是非常清楚。

拥有了钢铁厂,就相当於拥有了争霸天下的资本。

而如此重要的资本,时镇却毫不在乎,直接送了出去!

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!

怪不得,钢铁厂的工人们提起时镇的时候,全都露出了钦佩、敬仰之色。

如此大公无私,堪比圣人再世。

但话说回来,时镇如果完全不在乎物质追求,那他到底在追求什么?

精神世界的圆满?

还是着书立传,教书育人?

这个念头,在曹操、刘备、孙权三人的心中转个不停。

但最终得出的答案,却是迥异。

曹操认为,时镇大概率是在‘养望’。

也就是先潜伏起来,培养名声,等待时机。

时机一到,他便要振臂一呼,天下景从。

王莽如此,张角如此。

那些隐居山林之中的贤士,莫不如此。

这天底下,怎可能完全没有自私念头的人?

不可能,绝对不可能!

至於孙权,则认为时镇肯定在玩弄什么把戏。

以他度之,时镇应该是假意放弃了钢铁厂的控制权,暗中却扶持刘备、雷厂长这些亲信,去控制钢铁厂。

为什么这么做,应该也很容易猜测。

江夏郡鱼龙混杂,曹操、刘备、刘表、孙权四方势力纠缠不休。

在这种险恶之地,时镇势单力薄,不可能独善其身。

因此,他肯定是拉拢了刘备,并通过刘备投靠了刘表,以此来维持自己在圣境山的小势力。

数万流民,武装起来也有一两万人的军队了,不可小觑。

毕竟江东满打满算,可战之兵也就十万。

相比於曹操、孙权,刘备想法就简单多了。

他相信时镇是真的放弃了钢铁厂和那些耕地。

相比於钢铁和粮食,时镇明显在做一些更重要的事情。

比如农学院的那些专业书籍,任何一本拿出来,都能拯救大汉万千黎民百姓。

与整个天下相比,山脚下的几万流民,倒算不得什么了。

想到这里,刘备对时镇执礼愈恭,崇敬之情也愈发深切。

“先生就是先生!高风亮节,世间无二!备钦佩之至!”